浦瑛社长说,《伊利华报》就像她的baby,她”养”得很辛苦,却无悔于她的付出,因为她看到《伊利华报》已经赢得华人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作为俄亥俄华人交流的平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伊利华报》正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成为一座连接中美两国文化和经济的桥梁。

《伊利华报》是美国东部知名的华文报刊。”伊利”二字取之北美五大湖之一的伊利湖。伊利湖(Erie lake)是北美五大湖的第四大湖,东、西、南面为美国,北面为加拿大。《伊利华报》于2002年11月在伊利湖的主要港口俄亥俄州的克里夫兰市创刊。社 长浦瑛告诉记者,《伊利华报》之所以用湖的名字命名而不像其他华文报刊以城市、地区命名,因为她期待《伊利华报》能打破一般华报局限某一地区发行的模式, 拥有获得更大影响力的可能。创办之初,《伊利华报》作为月刊报纸发行,每刊24版。2004年11月起改为每月两刊,月中和月末出刊, 每刊16版。

目前,《伊利华报》主要设有本地新闻、外州新闻、人物故事、人生探索、经济透视、文化教育、法律顾问、健康生活、文体娱乐、美国华人、茶余饭后、读者园地、特约专版等等。

《伊利华报》的版面语言主要是繁体中文,仅有两三个版面是用英文。据浦瑛社长解释,这主要是考虑广大读者的阅读习惯,因为《伊利华 报》所发行的地区来自港澳台的华人比较多。另外,留出两三个版面用英文,这是因为现在的华人子女多倾向于阅读英文报纸,同时,也希望《伊利华报》能引起美 国主流社会的关注。

《伊利华报》主要在克里夫兰周边约50英里范围内的中国城、公共图书馆、华人餐馆、超市、商店及公寓等处发行,此外,《伊利华报》还发行至俄亥俄州的首府哥伦布市、宾夕法尼亚州的匹兹堡市以及不固定的其他城市。

社长与华报共成长

浦瑛女士为人热情、爽朗。她于1991年1月随同丈夫陆一青从上海来到美国俄亥俄州。丈夫在俄亥俄州的阿克伦大学攻读工程硕士学 位,浦瑛则是一个陪读太太。初到美国的几年对浦瑛一家而言是一段艰苦的日子,浦瑛与她的丈夫一起吃苦,从不互相抱怨。浦瑛说,他们从不回头看,他们只朝前 看,期待着更好的将来,即便那个时候还看不清楚未来的方向。

在浦瑛的丈夫谋得一份薪水丰厚的工作之后,浦瑛就全身心地做家庭主妇,她在家里照顾小孩、打扫房间、洗衣烧饭,为了她深爱的家庭日 复一日地忙碌着。随着孩子的长大,为家庭的将来考虑,也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浦瑛慢慢地做上一些兼职。她做过保健用品推销,美琳凯化妆品的代理,也做过 美国著名华文报纸《世界日报》驻克里夫兰的记者。浦瑛认为,一个女人在家庭主妇的身份之外,还需要寻求自己事业上的理想和自由。

利用在国内组织工会活动的工作经验,浦瑛在华人社区成功策划了很多场活动,比如亚太裔美国人庆祝会、中国除夕夜活动、妇女节活动及 为台湾地震灾区募捐等等。她的名字也渐渐为华人社区所熟悉,她获得广大华人朋友的支持、信任和尊敬。作为克里夫兰华人妇女协会的负责人,她在华人事务中扮 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浦瑛不断在为服务华人社区的目标而努力,同时,她也希望能为她的事业创造机会。

《伊利华报》刚好给浦瑛提供了这样的机会。浦瑛说,《伊利华报》就像她的baby,她”养”得很辛苦,却无悔于她的付出,因为她看 到《伊利华报》已经赢得华人朋友的关心和支持。作为俄亥俄华人交流的平台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窗口,《伊利华报》正在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一座连接中美 两国文化和经济的桥梁,为广大华人提供咨询、中国旅游一条龙服务,从原来的信息平台扩大到服务大众生活的方方面面。

对话浦瑛:

《华人世界》:浦瑛社长,请问当初是什么事情促使你创办《伊利华报》?

浦瑛:当时有10位华人,他们是企业家,同时也热爱中国文化,他们想要一份华文报纸,因为媒体很重要。这些企业家主要是面向华人做 生意,他们需要一份华文报纸为他们做一些宣传。他们找到我,当时我是《世界日报》驻克里夫兰记者,同时我也比较了解各个华人团体。开了几次会,大家一致通 过每人出2000美元,让报纸有一个开头。最后一次会议,我请了一位财务去参加了,财务提出一个问题:大家每人出2000美元,10人就是2万,2万很快 就会用完,那以后钱从哪里来。会议上他们谈到,以后的钱就只好让浦瑛去找了。

《华人世界》:办报纸2万美元就够了吗?以后办报的经费从哪里来?

浦瑛:当时我什么也不懂,就去问了我的两位朋友,他们都是企业家,他们告诉我:他们也不懂得办报纸,但是一个生意10个老板,而且2万美元一下就会用完,有点悬。我想了半天, 2万就跟银行借吧,即使没有做成功,钱也不算太多。我就开始自己做了。刚开始那困难只有自己知道了,我只当过记者,做报纸不是我想的那一回事。现在我都不敢回想那时的情景。唯一记得每天睡觉不超过3小时。

我们经费的主要来源是靠广告,曾经有位读者问过我,这报纸是免费的,是不是印刷不要钱,我说:只有你手中拿的报纸免费,其他都要钱 的。有时候,我也为自己自豪,我不知道这动力从哪里来,我只是给自己写了八个字:少说,多做,做完,放下。比如说:我们现在还没有规定先付款再刊登广告, 广告出了,客户就是不付钱,他说:没有一个电话,广告无效,你说为一二百元,不值得找律师。早期发生这种事我还会生气,现在好了,对自己不利、让我难过的 事,我都不让伤害我自己。我对我自己说:没有人跟你过不去,只有你自己。我做报纸最大的收获是让自己学到更多的知识,广交善缘。从经济角度来讲:我的广告 收入已经可以支付我报纸的开支,开支包括印刷、排版和请了一个半工帮助文章校对,校版等工作,报纸上的稿子大多是广大读者自愿免费提供的。

《华人世界》:你能不能具体给我们举几个例子,讲讲办报的艰辛?

浦瑛:其实做每一行都不容易,办报第一要有文字内容,还有拉广告、排版、印刷。记得有一次,我接到印刷厂来电话,说有一页他们打不 开,还只有30分钟,我们就要印刷你们报纸了。不巧的是那一位排版人陈先生正好去医院陪她太太生孩子,医院里不能开手机,失去了联系。那一刻我的心脏加速 跳动。最后秘书查到医院电话号码,找到陈先生,陈先生在电话里一步一步教秘书将原来他存错的文件档案,修改好再传到印刷厂。

《华人世界》:那如果没有找到陈先生,会如何?

浦瑛:那就是罚款,美国的印刷厂如果已经为你安排了某个时间印刷,你不能如期把东西送到,就要接受违约惩罚的。而且第二天读者就拿不到报纸了。你的广告客户就会来电话,一大堆的事就等着你,因为我们人手有限。

《华人世界》:现在《伊利华报》的经营状况怎么样?

浦瑛:《伊利华报》现在的发行量是1万份。《伊利华报》的广告客户主要是华人社区的中餐馆、华人诊所、律师事务所、人寿保险等等。到目前为止,《伊利华报》的广告收益还只能够维持它的成本支出。

《华人世界》:《伊利华报》现在还是免费赠阅的报纸,请问是谁帮助你把报纸送到读者手中的呢?

浦瑛:《伊利华报》在每个月的15日与30日发行。它是在离克里夫兰市区800公里的地方印刷的,然后由一辆大卡车运到克里夫兰。除了偶尔几次有义工帮助送报纸之外,都是由我自己开着车,一家家超市、商场、公寓地去送。为了节约成本和劳动力,现在雇个劳力很花钱。好在,我们是半月 刊,一个月就两次。我们送发的地方最远来回要6个小时,比如周五出的报纸,即使用快件也得要下周一才能到达,但是我亲自送,周六的时候,华人朋友就能拿到 报纸了。现在美国华人一般周六才去超市买菜购物的,错过了周六,报纸就要等到下周六,虽然是半月刊,隔了太久,读者也不会喜欢的。

《华人世界》:那现在读者对《伊利华报》的反映如何呢?

浦瑛:读者的反映很不错,有时候报纸没有及时送到,他们还会打电话过来问怎么回事。这就是对我无形的鼓励。现在我们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一开设”读者交流日”,有许多读者上门来提意见和建议,也有一些华人朋友来寻求报社的帮助,这也许可以看作是《伊利华报》影响力日益增加的表现吧。

《华人世界》:《伊利华报》未来有哪些目标?

浦瑛:《伊利华报》现在的规模还比较小。除了排版人员之外,只请了一个总编辑和一个半工帮助做些校对和校版工作。这位总编辑原来在 中国是一位带高三的语文老师。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我都会把《伊利华报》好好地办下去的。现在我们正在筹划在中国建一个”伊利村”,这是一个设施先进、齐 全的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安度晚年的场所。此外,《伊利华报》已经跟江苏镇江市开展合作交流,《伊利华报》在镇江设有一个窗口,我们也经常接待来自镇江那 边的朋友。希望《伊利华报》能够进一步加强跟国内朋友的联系。本刊记者 梁 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