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于建一在华盛顿陈纳德将军楼拜访了美国华裔领袖陈香梅女士

于建一

美国媒体中流传着一句话:恨谁就鼓动谁去办报,让他倾家荡产。没有人来鼓动,当年负笈远渡重洋寻梦的学子,带着一颗依然年轻的心,在海外传媒的舞台上自己穿上了红舞鞋。

在一次采访中,和一位美国报人交换了名片。他问:“Why are you running a newspaper business(你为什么做报纸啊)?”看着他的蓝眼睛,我说:“Because I am stupid (因为我缺心眼儿)”。他愣了一下,似乎顿悟:“Yes, We are all stupid(是啊,咱们都缺心眼儿)”。

很多人问我:“不赚钱,为什么还要办报?”岂止不赚钱,还经常赔钱。我说:“神经不正常”。面对挚友时才说,“我在尽孝。”

1997 年夏,七十多岁的父母决定来休斯敦看望我们,临行前父亲被查出患了癌症。我和北京的弟弟妹妹在电话中商定不告诉父母。秋天,父母在朋友的陪同下艰难地来了。那时,我是纽约侨报驻休斯敦的特约记者。父亲敬仰新闻事业的先驱者范长江先生和民主斗士、诗人闻一多教授,称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几个月后,父亲病情加重,决定回北京。旅居休斯敦的中央美院教授杨先让和雕塑家王维力来看望父亲,并为他饯行。父亲对我说:“办一份简体字报纸,写一本介绍中国人在美国奋斗的书,办一次画展。有条件时为家乡做点事。”这也许是遗嘱了。我忙为自己开脱:“办这些需要资金,我去哪里找钱啊?” “事在人为。”父亲淡定地说。“钱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别看得太重。”终日被病痛折磨的父亲,在生死和钱财方面还带着山东人的洒脱。

筹建报社几经沉浮。2003 年底,我被怀疑患了卵巢癌。手术后五个月,再次开始筹建报社。2004年10月在北京与海外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你是到美国读比较文学的?什么学位?

1970 年初中毕业,因文体特长被招入国防科委(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是篮球、排球、乒乓球队的预备队员;在《长征组歌》中合唱,在《沙家浜》剧组里跑龙套。从小学、中学到工作以及在干校,都喜欢写写画画,负责板报宣传。1982 年电子工程和计算机专业毕业后转到总体设计室。学过日语,准备去日本留学。经研究室老师推荐到美国数据控制公司( CDC)驻北京饭店办事处,一年后任经理助理。1987年自费公派到路易斯安娜州立大学,在物理、金融、哲学系三年。六四后决定留美,转到路州南方大学护士学院,两枚荣誉学生奖章,没毕业就被州立医院的信息部门聘用。1996 年全家迁到石油之都休斯敦,当地三家知名报社的记者都是路州大学新闻系的校友,不自觉地加入了这个行列。这些经历,谁听了都笑,但却为我在美国做记者采访不同职业的人奠定了基础。

报社创刊时,中国驻休斯敦总领事、侨界知名人士和社团组织赠送了贺词;北京大学哲学系、中文系、英文系联合赠送了贺词;班禅亲赐画师尼玛泽仁先生赠送了贺词;吴阶平、高庆师、陆汝钤等科学与医学院士,联想总裁柳传志和清华控股有限公司等也赠送了贺词,我如同攀上了一辆呼啸的列车。

2006 年 80 多岁的母亲病重,我在病床前侍奉三周后便匆匆返回,没能送终。2008 年夏,当我准备回京代表报社领取 11 份奥运征文获奖证书时,积劳成疾,进了医院的重症病房。在一年多的康复中,报纸没有中断发行。

2011年9月,参加第六届世界華文傳媒論壇后随团考察山东。省侨办与聊城市侨办帮我找到失去联系近30年的远房堂哥。我和弟弟妹妹带着父母的遗照,首次踏上回乡的路。在市侨办热情周到的接待下,参观了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东阿阿胶集团、堂邑葫芦研究所、孔繁森纪念馆,走进了湖水(水面大于西湖)中央的古城……。

回到老家堂邑县(始建于隋朝开皇六年公元586年),祖宅百米外的文庙博物馆(始建1161至1189年,金、元、明、清时曾进行过八次局部维修,现存建筑占地十余亩,明朝时期占地40亩)是鲁西北地区最完整的文庙建筑群,也是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中800年的柏树已枯萎,围径3.6米的树身缠满绿藤,坚挺的枝干直插苍穹。自元代以来的十几座石碑矗立在院中,诉说着千年的沧桑,记载着历史的厚重。

在当年行乞办义学的武训学堂,我试图在斑驳的集体图片中找出当年的父亲。厅堂内陈列的图片中有唐代名臣、书法大家颜真卿,元代著名散曲家、诗人张养浩,历史人物诸葛亮,现代人士孔繁森……。这里有金戈铁马的故事,有文人墨客的吟咏,有仁人志士的传奇,在中华民族的史籍中仍能寻到这些先人的身影。我顿悟,不管走多远,不管学了什么专业,冥冥之中是先人引领我回归,传承华夏文化。

今年是报社十周年庆典,儿子也恰在康奈尔大学 MBA 毕业,任职于 IBM 研究中心。两幅摄影作品获国侨办和中新社组办的第四届世界华文媒体高层论坛新闻类优秀奖;国画油画和雕塑习作也先后参加了王维力艺术工作室的学生展。十几年的采访文字将集结成书。荣聘为聊城市海外交流顾问,牧林爱基金会副理事长。父母双亲您们若九泉有知,女儿努力了。

告慰了父母。我感谢陪我走过这十年风雨的丈夫(石油公司的资深地球物理学家);感谢关心报社的公公婆婆和文化前辈们;感谢志同道合的朋友与同仁们;感谢所有的客户和支持报社的同胞们;感谢合作媒体的支持;感谢中美两国政府的肯定;感谢推荐我来美国学习,并为报社创刊题词的研究室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高庆狮先生;更感激恩师艾山将我带上文学之路(见报社网站华夏文苑栏目中“函谷关前忆艾山”),使我弃理从文做了报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在此深鞠一躬,以表谢意。

人生几个十年?在全球报业日趋衰落的大环境下,跋涉在海外传媒的路上,能与众多有识之士和志趣相投的朋友结缘,能为宣传中美两国的交流架桥、能为家乡的建设出力,能见证和参与华人社区的发展,当暮年在轮椅上回首往事时,不会因碌碌无为而懊悔,足矣。

2014年12月写于美国休斯敦竹溪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