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中介绍中国人在巴西的历史
中葡双语图书《巴西眼中的中国》签售会现场
国际在线消息(记者 曾韵):当地时间2015年4月29日晚,中葡双语图书《巴西眼中的中国》在里约热内卢南区一家书店内举行发行仪式。该书由两位巴西女记者共同创作,并由里约热内卢天主教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乔建珍及中巴文化研究中心主席袁爱萍进行翻译和校对。此书纪录了中巴两国在过去两个世纪里的人物及轶事。
中国和巴西的人民往来历史有两百多年,如今,中国更是成为巴西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者。但是,由于距离遥远、文化迥异,两国之间的相互了解和认知却十分缺乏,因此,本书主编米谢丽女士和她的团队决定出版一本可以缩小两国人民的距离的读物。米谢丽说:“因为在巴西的中国群体十分庞大,但是他们却不被巴西公众所了解;而在中国,也有许许多多的巴西人在那里生活和工作,但是中国人也不了解巴西。所以,就诞生了这本书。和中巴关系相关的内容非常多,这本书十分全面地进行了记录,我们也对这些内容,根据各类主题进行了章节的分类,比如国际关系、文化、地理、人口统计、美食(现在这个话题很受关注)、经济、各种中巴合作,为什么中国会在巴西投资如此之大,巴西究竟哪些东西吸引着中国?”
诚然,在当今的巴西社会,越来越多的巴西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巴西人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开始离不开中国,但是这个古老的国度却又如此陌生。本书的作者之一克里斯蒂亚妮女士,是里约热内卢联邦大学的新闻系主任。她就从未去过中国,但是因为长久以来对中国的好奇和向往,当出版社找到她时,便欣然接受了这个工作,也通过创作的过程,更加了解了中国。她说:“我认为最复杂的部分就是中国文化。因为我不知道巴西是从何时起和中国文化开始建立联系的,而当我开始去研究时,很惊讶地发现,巴西人打太极、接受针灸、了解风水、爱吃中国菜……原来有这么多东西都已经融入在我们的生活里。”
本书作者之一西贝拉,是《瞭望》杂志(里约版)的记者,曾赴上海交通大学留学半年。14岁时,西贝拉曾在中巴文化研究中心学习汉语,虽然后面学习中断了,但是她对中国的热爱却不曾减弱。2010年上海世博会期间,她曾去上海工作,之后便在上海交大留学。在中国的亲身经历让她对于参与此书的创作提供了更多角度。她说:“现在巴西人对中国贸易还存在一些偏见。但是近年来,中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一直以来,中国出口的产品的内容在不断发生变化,特别是现在,中国公司越来越看重产品的质量和科技含量。但是这些巴西人民还不是非常了解。”
巴西读者热娜女士曾经在中国生活工作了七年的时间,从事过媒体、文化、经贸等领域,她认为,现在关于中巴的出版物日益增多,但是总量还是很少,而她个人希望看到更多关于中巴经贸和政治的出版物,从而可以消除巴西人对中国的一些误解。她说:“关于(经贸)的书很少。我知道一本和经济有关的书是伊塔乌银行的罗贝尔托著作的,去年发行的。但是真的很少。有时会有一些译作,都是从欧美人眼中的中国经济翻译而来,而他们是从另外一种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而不是巴西人的角度。我认为巴西人害怕中国,认为中国是一种威胁。对于中国在巴西的投资情况我们的了解实在太少了,所以我觉得应该多些这一类书,去介绍中国的经济和政策,帮助巴西人消除误解。”
但是,也正因为缺乏了解,两位作者的创作之路无比艰辛,期间她们进行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和采访,最终将此书的内容逐渐丰满成型,与此同时,她们的成果已经不单单是向巴西人介绍中国,同时也在为中国人介绍巴西,而且双语图书也为两种语言的学习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从事本书的翻译和校对的工作人员之一袁爱萍女士就告诉记者,在翻译校对的过程之中,她作为一个在巴西生活了数十年的中文老师,也再一次深入了解了许多两国之间有意思的历史。“就是说最早的时候有一些移民史,我都不是很清楚。还有一些企业的发展史,中国经济的发展史,我也不是很清楚,但是校正完成后,我自己都学到了很多东西,对我也是受益匪浅。”
同时,本书还受到了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的赞助支持,该公司综合管理部副主任余子牛也告诉记者,国家电网巴西控股公司在巴西赞助了多项文化产业,如贫民窟交响乐团、鲁能在巴西的青少年培训基地等等,为当地的文化和公益事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对于这本可以称为第一本介绍中国的中葡双语图书,余子牛评价颇高:“我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范围比较广泛,中国几千年的历史都有所涉及,也讲到中国人在巴西,从最早的茶农,一直到现在在巴西的中资企业,还包括未来的发展。”